学科建设办公室
 
 
 
 首页 
 部门简介 
 学科建设 
 研究生管理 
 工作计划 
 下载专区 
 规章制度 
 学习园地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 以创建一流学科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武汉大学校长 刘经南)
2013-06-07 16:34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中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科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我国高水平大学都担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而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武汉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一流学科为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学科整合,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一)推出大学科建设的理念,建立学科建设系统工程,全面推动学科创新。学校根据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以及学科建设中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促进融合、加强统筹的要求,提出大学科建设的概念,主要是强调学科建设的全局性,改革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的模式,推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位点、研究基地等要素捆绑式的学科建设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加强合作、消除壁垒,增强团结、减少内耗等方面,效果是明显的。武汉大学合并后不久即召开首届武汉大学学科建设大会,深入研讨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形成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科建设的理念、内涵,使武汉大学在合并以后能够迅速把多学科力量有效地聚集起来,把丰富的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和科学地整合起来,形成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共同着眼点和着力点,进而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形成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格局。在合并后的短短四年里,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现在的20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从12个增加到了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从95个增加到了162个。
 
   (二)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改革学科架构体系,推动学科优化与整合。只有在进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整合和优化配置学科资源,才能真正推进学科的创新。在新武汉大学组建仅3个月之余,学校就有计划、有组织、高起点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学科发展论证和规划,用近一个月时间,逐个听取了当时186个硕士点以上学科的建设规划汇报,对每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外的地位、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建设、对外交流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及时推进了学科的整合和优化工作,形成了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土木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形成了学科群、学科点、学科方向相互促进,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促进的学科创新体系。面对全球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对信息管理相关学科进行了及时的优化和整合,在原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上,将研究重点从模拟空间转向数字空间,以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重点,凝炼出数字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等5个研究方向,使该一级学科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该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名。(三)创建科技平台和基地,为学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是学科创新和进入当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基础条件,能够很好地起到积聚优秀人才,调配优质资源,培养团队精神,承接重大课题的作用,推动相关学科的长远发展。为此学校把研究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突破口,集中财力投资建设了一批学科发展所依托的重点研究平台和基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学校以打造国内外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目标,精心组织了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创新平台、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扩展与建设、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功能材料化学创新平台、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组织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国际法与国际新秩序创新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等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校旨在通过基地建设显著带动上述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使该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始终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而且能够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
 
    武汉大学的20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其中人文社科类学科10个,自然科学类学科10个,并且20个国家重点学科几乎均匀分布在学校所有的11大学科门类中。作为一所国家综合性大学,学校一直把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作为一种战略考虑,坚决贯彻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文理并重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保持传统学科与发展新兴学科的关系、学科群、学科点、学科方向协调统一的关系等,构建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学科结构。
 
    (一)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同时又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从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出发,出台了系列举措,包括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和咨询委员会;以学科、基地、项目为依托和纽带,组建高水平的文科方阵和创新平台;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计划,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基础理论项目,全面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遴选“珞珈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设立“珞珈特聘教授岗”,实施“珞珈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学术环境;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战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等。武汉大学加大在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仅2004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投入就达到2000万元,为自然科学研究基地投入的三分之一,在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方面,学校计划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投入将达到1.8亿元,为自然科学创新平台的四分之一。武汉大学开全国高校之先河,总共评选出了7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并规定“资深教授”享受与两院院士相同的待遇,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理工科一流学者与人文社科一流学者在学术研究条件、津贴、住房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别,消除了客观上曾经给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二)积极抢占自然科学学科的制高点。学校通过实施以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创新学术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科的水平,努力使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面军。学校以优化学科布局,增强研究水平为目标,实施了重点科技战略部署,即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以及国防科学技术方面进行战略重点部署,优先发展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前沿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地球空间科学、水利电力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以攻克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医药工程、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学校国防科学技术、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水资源战略的调整,学校以南水北调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为契机,将水利水电相关学科的建设重点由传统的农田水利和泥沙转到大水资源学科。通过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加大建设力度,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学科都顺利地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学校申报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成功。学校加强生命科学与医学中传染病学的融合,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004年学校申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又获得成功。
 
    (三)加强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文理学科的共同发展。学校一直积极倡导和支持文理交叉渗透、多学科联合,整合、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攻关,积极探索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的研究体制,有意识地打破院系壁垒,支持和组建了一批文理交叉研究机构,比如:学校依托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遥感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和发展研究院,成立了“武汉大学水问题研究中心”,其他包括有长江发展研究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等,学校还将部分跨学科研究机构直接纳入了校级研究基地重点建设计划,对跨学科研究机构给予重点扶持和相应的支持政策。在集中文理学科综合优势,推进学科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方面,学校2003年组织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水利水电学院联合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一举获得成功。为共同支持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建设和跨学科重大项目与课题的申报,推进文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学校两个科研管理部门即社科部和科技部还建立了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三、凸显人本思想,强化学科发展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团队。学校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要坚决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人才观思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尊重学者个性,鼓励学术自由,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组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团队。学校曾先后投资 3800万元开展学科团队建设,重点用于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重点学科的学科团队,改善团队的学历、年龄结构。生命科学中的微生物学、病毒学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该学科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以得票率最高获得全国第一。该学科在学科论证和规划中,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整合资源和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基础研究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方面确定了SARS病毒动物朔源及传播机理、禽流感病毒跨种属感染机理、乙肝病毒致病与致癌分子机理等9个前沿研究方向,并按照学科研究方向的需要构建了学科团队——引进田波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引进了郭德银、张林琦等学术骨干,提高了病毒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很快在艾滋病、乙肝和SARS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坚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树立有重点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快速发展的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投入,并对建设重点给予相应的特殊的配套政策,支持其发展,并已初步建立起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相互竞争的进退机制。在确立重点建设学科的原则方面,首先是学科发展要符合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是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次要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科研成果、培养的人才有强烈的社会需求;第三要有较好的建设基础,一般应具有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高水平的研究基地为支撑和依托;第四要能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和特色,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根据这些原则, 2001年11月,学校自筹投资13200万元启动建设了首批24个校内重点学科项目(子项目一次获得学科建设最高投资1200万元,最低投资72万元);2004年学校又投资3000万元启动了第二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投资32320万元启动实施了一批学科创新基地和学科团队建设项目,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科学管理,提高效益。强化科学管理,是大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一方面,学校专门成立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学校学科建设的管理与协调,同时明确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建设管理部门和学院的工作,学校的总体规划、人事、财务、科研、资产管理、外事、后勤等行政管理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工作,建立与大学科建设相适应、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灵活高效的大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改革学科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模式,发挥投资对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积极探索与大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投资机制,变多渠道分散投入为统筹协调的捆绑式投入。如统筹协调学科建设项目与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学位点建设项目等投资,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各个学科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关闭窗口
 
 
 
 
 首页 | 部门简介 | 学科建设 | 研究生管理 | 工作计划 | 下载专区 | 规章制度 | 学习园地 | 学校首页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